编剧培训班
编剧培训班
专治不会写剧本!
电影编剧实战班16 天后开课 去看看
剧本诊断
剧本诊断
专治不会写剧本!
电影编剧实战班16 天后开课 去看看
多线环形结构《撞车》电影分析
发布:2018/3/11  更新:2018-03-11  阅读:6008
出处:丢豆 / 作者:vgtyle
更新:2018-03-11  阅读:6008
出处:丢豆 / 作者:vgtyle

  如果说《11:14》是多线环形结构电影的学院派代表作,那第78届奥斯卡zui佳影片《crash》无疑就是这类题材的社会派代表了。 
     
  “一件事只要符合发生的条件,那么它就有可能发生,即使它是不确定的。”这是哲学和概率学上的一个简单常识,我们叫它巧合。 
     
  多线环形结构就是将三个及以上人物的事件由巧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故事。 
     
  巧合与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没有关系,与独立事件的双向未知性有关。 
  【例子一】袋子里有99个白球和1个红球,A抓到了一个白球,尽管概率很大,但依然是巧合。 
  【例子二】A对B说C的坏话,B把事情告诉了C,C听后很生气打了A,这就不是巧合,而叫因果律。不管Czui后有没有打A(概率大小),他的行为都已经不是独立存在的了。 
     
  【例子三】A忘记带钥匙被锁在门外,此时快递员B来送快递,快递内容正好是C还的一月前A借给他的钥匙。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多线环形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一个事件,而是三个独立事件: 
  【事件1】A忘记带钥匙【事件2】B这个时候来送快递【事件3】C还A钥匙。 
  三个事件相对独立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由三个巧合使彼此产生交集。(如果三个事件有因果关系,那么巧合就不会存在) 
  【巧合1】A并不知道B会这个时刻来送快递,B也不知道A会忘带钥匙,【巧合2】B不知道C什么时候还钥匙,C也不知道B什么时候会送到,【巧合3】C还钥匙时并不知道A会忘带钥匙,A也不知道C会什么时候还他钥匙。 
  三个巧合如果有一个不发生那故事就无法成立。 
  之所以会让人产生这是一个事件的原因在于整个故事都是围绕A发生的,而在复杂多线环形结构模型中编剧会加入更多的巧合把每个人物的利益关系加以平衡,形成一个类似五环状的交织的网络结构。 
     
  需要补充一句的是,多线环形结构故事的事件是符合因果关系的,只是事件与事件的连接是由一个个巧合事件组成。 
     
  《11:14》 
  在剧情上,《11:14》的严谨性有时让人觉更像是德国人拍的,影片严谨的如一个架构完美的数学模型。 
  说白了,一部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能表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想要把事物做精致,那这个事物将会是小巧的。导演把故事的时间缩小到11:14这一刻及其前后30分钟内;人设缩小到以Cheri为中轴,几乎所有人物都可以通过她认识对方。之前说过多线环形结构就是一个类似五环的网状结构,当故事背景缩小时,各个环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小,故事的结构就会更加紧凑;环与环之间的交点就会增多,巧合冲突就会增多,故事内容会更加丰满流畅。 
     
  在运镜和剪辑上,《11:14》的逻辑清晰,中规中矩。其实剧情片不同于文艺片,在镜头语言上很难出彩,但也很难出错。剧情片倾向忠于脚本,把文字原汁原味的转换成画面,所见即所得。而文艺片很多意境和细腻情感是文字所表达不了的,需要镜头技法单独润色。 
  剧情片的难点在于《11:14》这样几条非线性同时叙事,很容易出现逻辑混乱,故事讲不清楚的状况。其实本片穿插幅度还是蛮大的,但依旧没有出现瑕疵。对于一部B级片来说,能有这样的的水准也算是可圈可点。 
  导演在保证影片处于观众理解力可接受范围的同时加入了几处花活,当结尾故事被全部理清观众大呼过瘾时,又回忆起影片开头便利店男女成功逃跑的片段,留下开放式的想象空间。有趣的是在开头dispatch还对警察安慰道Jesus, you''re having a rough night ,可在结束时警车里却只有一个根本没犯罪的“撞鹿男”,而其他人都不见了。 
     
  无论是剧本、运镜还是剪辑,多线环形结构zui怕的就是时间轴出现问题。很多人认为Cheri这根线是不成立的,倒不是时间混乱,而是Cheri从出现(10:54)到死亡(11:14)仅仅经历了20分钟,而她却在这20分钟里完成了做爱、回家、偷保龄球、回现场、车祸,貌似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的确是影片一个会引起歧义的地方,其实导演想运用剧情时间和现实时间一致的手法来拍摄,而且在剪辑时也特意加入了一个中断来缓解(11:04)(就是女主ooxx后回到家,父亲随之行动时特意显示了一下时间)。至于观众认不认可导演这种手法,实际能不能完成这么多事情,那就仁智各见了。(说句题外话,女主在前半段并没有ox结束,后半段拿完保龄球就死了,其实时间也没有多久)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管这个地方是确实出现错误还是观众没有看懂,只要引发了观众的误解或晦涩,那就是需要改进的。 
     
  《crash》 
  相较于《11:14》,《crash》的结构就要松散很多了。我们可以把整个电影拆分成若干个小模块来整理:【两黑人小孩-白人检察官夫妻,抢车和钥匙】【修锁男-白人检察官夫妻,换锁】【修锁男-信徒男,门没修好商店遭劫/“枪杀”】【两白人巡警-黑人导演夫妻,搜身】【警察局长-白人巡警B,换搭档】【白人巡警A-黑人导演夫妻女,救人】【白人巡警B-黑人导演男,规劝】【黑人导演男-黑人小孩A,庇护】【黑人小孩B-白人巡警B,搭车/枪杀】【黑人小孩B-黑人刑警男,兄弟】【白人刑警女-黑人刑警男,情人】【两黑人小孩-韩国蛇头男,撞人】【韩国蛇头女-白人刑警女,撞车】(黑人刑警男、白人检察官男、白人刑警女解决的另一起枪击案件)…… 
     
  这样就不难看出影片中有些线是只有单个双方关系的,信徒男只和修锁男存在双方关系,另一起枪击案只和黑人刑警男、白人检察官男、白人刑警女存在双方关系,这导致影片有的故事线是没有回路的。 
  为了将故事解释的更加完整,编剧在影片中加入了2位承接作用的角色,枪械商店老板,修锁工女儿。3位铺垫作用的角色,警察局长,黑人医生顾问女,黑人保姆女。这5位角色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置身事外,却影响着故事的发展。 
     
  凡事要辩证的对待,社会背景的扩大使得结构松散,人物关系不再紧密。但人物关系的不紧密换句话说就是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群体更大了,时间跨度也更大了。 
  与《11:14》不同,《crash》的故事发展经历了前后2天的时间,所叙述的事情也不再单单是车祸那么简单,而是大量反应当前美国社会矛盾现状,刻画了人物心理,转变原因。甚至这部影片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观。 
     
  社会矛盾。种族歧视在很多生活在亚洲的人看来无非是白人和黑人的歧视,但这部影片告诉你,种族歧视是白人与黑人的歧视;黄种人的歧视;美国裔对非美国裔的歧视;基督信仰对非基督信仰的歧视;政府势力间的歧视;政府对平民的歧视;衣冠整洁的上流社会对背心纹身的下流社会的歧视。这种歧视甚至已经深化到你买颗子弹都会被人异类对待。 
  除了“种族”,影片对“歧视”的概念也做了解释。这个世界上怎么会存在<我歧视你然后就结束的事情呢,<我歧视你<你就会反抗我这样一来一往就形成了歧视→矛盾→冲突。zui后在社会上产生破坏,可以直接看见的作用力不是“歧视”是“冲突”。 
  这些在影片中都可以找到对号入座的剧情。 
     
  人性矛盾。种族歧视本身的破坏并不大,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压力变大,阶级贫富矛盾加剧,种族歧视成为了人们排遣社会压力的途径和借口,这要比种族歧视本身恐怖得多。这也解释了【枪械商店男为什么会对信徒男恶语相加】【白人检察官妻子为什么只是避开两个黑人小孩的目光就被抢劫了】。而这种负面情绪又会传递给其他人。 
  在影片中有一些细节比如,【巡警A在听到同伴提醒所跟踪车辆不是嫌疑车辆时还是选择拦下,一方面是因为黑人导演夫妻在口交,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遭到了给父亲治病的黑人医生顾问女的拒绝,所以他把对黑人医生顾问女的不满发泄到黑人导演妻子的身上】【修锁男被白人检察官妻子歧视了,信徒男被枪械商店男歧视了,而他们下一个见面的人就是彼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两人会因为一点看上不成立的小事发生争吵,zui后举枪相对】 
  当歧视种族歧视不只是种族歧视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宣泄社会矛盾的一种借口,这是可怕的。原始的种族歧视本可以消失,但当它附着上社会属性,就会像感冒病毒一样流传下。 
     
  转变矛盾。我们在说着“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还在说着“没有人生来就是种族歧视的”。如果说社会矛盾和人性矛盾使影片更深刻,那转变矛盾使得影片更真实。本片是符合莎士比亚的戏剧方式的,影片中没有谁是坏人也没有谁是好人。它不像国产电影鬼子一进村啊啊啊都是死逼,八路军叔叔从娘胎里出来就没干过一件坏事儿天天梳大背头帮助老板姓。全片中除了小女孩的情节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外,其余的都是现实主义。 
  这听起来并不高端,但却是很少见也很难完成的。你可以回想你看过的任何一部商业片,它都是好坏分明的脸谱化角色,即使是好莱坞也不例外,只是做的比国产剧更自然罢了,因为这样有利于戏剧冲突的建置。莎士比亚戏剧方式是区分商业片和非商业片的一个思想标准。 
  影片中【巡警A虽然是种族歧视人群,但当它看见黑人导演妻子车祸时,歧视意识并没有被职业意识支配】【黑人小孩A虽然偷了车撞了人,但却没有见死不救,zui后没有受金钱诱惑,把偷渡的人放到了唐人街还给了他们一些钱】【信徒男,黑人导演男,白人检察官妻子在故事中都有不同性格面的展示】 
  更厉害的地方是【巡警B在同伴猥亵黑人导演妻子时选择了沉默,但他在看见黑人导演男逃跑时选择了劝解,在之后又枪杀了黑人小孩B。这是多重反复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主观意识有意为之,却又受本能阻碍的。他努力平等对待黑人,但在潜意识里还是认为黑人是危险的。全片zui绝妙的地方就在于导演不仅说明了坏人也会做好事,好人也有坏的一面,而且还把这种不稳定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个人感觉影片在一些分镜上处理的有些生硬。比如影片开始时车祸那段,黑人刑警男看到边上凶杀现场自己弟弟的鞋子。之后巡警B在枪杀黑人小孩B时特意给了鞋子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明显是刻意所为,想要观众把线连上,但却与当时“车内谋杀”这个情节是跳脱的。 
  另一起枪杀案,除了与黑人刑警男、白人检察官男、白人刑警女有关外。在案发现场那段,有一个两黑人小孩劫车逃逸时擦肩而过的分镜。导演试图用这一个分镜就把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着实有些牵强。 
  韩国蛇头男在餐厅交易时,巡警A在边上给黑人医生顾问女打电话投诉。也是一闪而过。 
  要说讨人欢喜的呢,好玩儿的是从开头到结尾,有一半戏是角色演出来的,有一半戏是角色讲出来的。我们看到的是导演让演员演出来的故事,而演员扮演的角色又从第一视角说出了自己的故事。比如巡警A讲到他父亲的经历,白人检察官男谈起给消防员颁奖,两个黑人小孩评论朋友和公交车,而这些的这些都是有歧视颜色的。 
     
  《11:14》和《crash》没有可比性,自然也无从谈优劣之分。它们标签明确,在各自领域都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zui后附上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这个宇宙要比我们想象的有趣得多,这种有趣表现在对小概率事件的不确定上,也表现在对绝对随机事件的探索上。 
     
  1994年的3月23日,纽约人罗纳德.奥普斯从十楼跳下自杀。然而当他坠到第九层时,被一颗从窗户里射出的子弹打死。 
  当时九楼的一对老夫妻发生了口角,正在吵架,老先生拿出了一把枪恐吓老太太,后来又扣动了扳机,但是子弹没有打中老太太,而是从窗户飞了出击中了罗纳德.奥普斯。 
  但老先生和老太太都一致表示,他们俩当时都以为枪里面是没有子弹的。老先生解释说,用没有装子弹的枪恐吓老太太,是他许多年以来与老伴争吵时一直有的一种做法。他没有杀害老伴的意图。 
  证人证明在案发六周之前亲眼看到这对老夫妻的儿子往这把枪里面装了子弹。因为老太太决定停止给成年的儿子经济支持,这个儿子怀恨在心,起了杀意。他知道他的父亲有用枪恐吓老太太的习惯,所以就给枪装了子弹,希望借父亲之手杀了母亲。 
  这对老夫妻的儿子其实就是死者罗纳德.奥普斯本人。他由于借刀杀人之计一直没有得逞,心生沮丧,于是,在1994年3月23日这一天他决定从十层高的楼顶跳楼自杀,然而却被从九楼窗户射出的子弹打死了。也就是说,罗纳德.奥普斯自己杀了自己。 
  然而他不知道,当时八楼正在施工,工人们在那里刚装了一张安全网,也就是说罗纳德.奥普斯如果不在枪里放子弹的话,他的自杀计划其实是不能如愿的。 
     
  (这是我第一次写类似影评的文字,努力把影片的优点与缺点都客观辩证的评述出来。希望大家能包容和喜欢,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不要用“你一定错,完全胡说,我一定对”这样中伤的语言。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不一定你看的就是对的。远离争吵,文明观影。)

顶啦 3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4
登录 后再戳我哦
共有 1个评论
前行  广东深圳 2022/5/24 22:57:29   [回复]
学习了。感谢。写的分析很好,很详细。看电影时,没注意到你发现的一些细节。所以回头重新看了一回。谢谢。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插入表情
验证码:今天是3月几日?(提示:28号)
      *
返回顶部